永恒的丰碑

发布时间:2017-10-25   来源: 区委宣传部


——张子良同志事迹材料

 

张子良,原名张启汉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059月出生,197243日去世,终年66岁。

张子良同志是东北林区的开拓者,历任合江林务局副局长,东北林务总局副总局长,伊春森工管理局局长,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副局长,中共伊春森工委员会书记,中央林业部木材生产局局长,林业部部长助理、党组成员。1958年至1964年先后担任中央林业部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、局长,东北林学院带岭分院党委书记、分院长。在带岭工作期间,他亲自带领职工群众上山造林,恢复了1.4万公顷的过伐林地,营造了大片人工林,针叶人工林成活率达95%,阔叶人工林成活率达85%,人工林生长速度平均是天然林的46倍,使“更新速度超过采伐速度”的理想变为现实,造林质量、人工林生长速度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,受到了国际林业同行的瞩目,带岭林业实验局成为东北高寒地区营林事业的一面旗帜。

张子良同志为了林区发展,为了带岭的建设洒尽了一腔热血,他不仅给我们留下生存的一片森林,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艰苦朴素、与民同甘共苦的宝贵精神。他虽然离开了我们,可林区人民,特别是带岭人民没有忘记他,他那永葆革命的青春精神,他那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,永远留在我们心中,他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。

勤俭节约、一丝不苟,艰苦朴素、廉洁奉公是张子良同志的工作追求。1938年,张子良同志任中央办公厅采购处、总务处处长时,监修了中共七大会址和中央礼堂,监修期间,他勤俭节约,不差分文,他廉洁奉公的精神深受毛主席赞赏。在东北解放时,毛主席亲自挑选这位廉洁奉公的干部调到牡丹江任金矿局局长,他身居金山,滴金不取。在他任东北林务总局副总局长、伊春森工管理局局长、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副局长期间,同工作人员一起吃大食堂,排队买饭。他在带岭局工作期间,带岭局是木材单位成本最低,劳动生产率最高,按年生产量计算上缴利润最多,行政管理费支出最少的局。现在每当人们谈起他,群众都伸出拇指由衷地赞扬。

淡泊名利、平易近人,勤奋工作、不计报酬是张子良同志的一生美德。1944年以来,张子良同志曾多次荣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、全国群英会代表、先进工作者称号,获得的奖状、奖牌、奖章数以十计,但他从不张扬。在任牡丹江金矿局局长时,组织上为了他的安全和工作方便,给他派了一个警卫员。一次,他帮张子良收拾东西时,偶然发现了两张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的奖状,大家才知道张子良同志是“老延安”特等劳模。他身居要职“高官”,他大小会发言稿从来不用秘书,生活起居不用勤务员侍侯。有的工人同他一起住几天,竟不知道他就是党委书记。解放初期,东北三省职工工资实行工分制时,他仍坚持在延安供给制时的生活标准,只收应得的工分四分之一,其余上缴国家;后来实行货币工资制,他被组织定为行政八级,月收入270元,但他只领取110元,其余全部交公。在他弥留之际,还向党组织提出将自己存留的12000多元,作为党费全部交给组织。

心系祖国、艰苦探索,虚心学习、大胆创新是张子良同志的远见卓识。1958年,中国正在加快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进程,党中央发出了干部上山下乡的号召。已经任林业部部长助理的张子良,多次向林业部党组提出申请回到基层工作。组织上支持了张子良的请求,派他到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实验局工作。到任伊始,除了涉及全局的重要议事之外,他平时几乎不在办公室。只有在山间、在工棚、在苗圃、在科技人员的实验地里才能看到他的身影。他虚心求教,不耻下问,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,并把它及时应用在工作上。通过学习、工作、实践,他感到大量砍伐树木将带来后患,于是大声疾呼“国家的年采伐量超过了生长量,整个自然生长量跟不上国计民生的需要”。为了达到青山常在、永续利用的目的,他提倡营造人工速生丰产林,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央林业部和黑龙江省委的支持,并获得了成功。19586月,中共黑龙江省委向全省林业工作者发出了《走带岭人工丰产林的道路》的号召,《黑龙江日报》发表了《社论》,登载了带岭人工造林的经验材料,从而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群众造林高潮,带岭营造人工丰产林的经验在东北、内蒙古各省区全面推广,从而在全国、全省范围内,一个有亿万人参加的绿化荒山荒地、更新造林群众运动气势磅礴地发展起来。

大公无私、严以律已,关心职工、体贴群众是张子良同志的真实写照。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肉蛋奇缺,蔬菜匮乏,主食定量,工人上山干重体力活,食不果腹,肠有饥鸣,张子良身为高干,从来不多吃多分。他与普通干部一样每月照领30斤定量,每日勒紧裤带,只吃半斤粮,把节余的半斤换成粮票,悄悄带到山上,分发给干重活的工人吃。他的老伴自己采山野菜,辛辛苦苦地养了一口肥猪,到秋宰杀时,他把猪肉全部送交给集体食堂,无偿给职工改善伙食,至今仍被林区人民广为传诵。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为解决职工吃菜和副食品短缺的问题,他一面发动、组织职工开荒种地,生产菜豆以自给,一面以身作则参与农事劳动。张子良同志始终和职工同吃一锅饭,同喝一碗汤,凡是为他单独做的饭,他都不肯吃。他在寒月林场造林时患了重感冒,林场领导知道后请炊事员为他做了一碗面汤,“卧”了两个鸡蛋,为此他把林场场长批评了一顿,坚持把面汤倒在锅里,同大家吃一样的饭。有时遇到个别工人没有饭票钱,他就掏自己腰包临时给予周济。十冬腊月,他深入山场与工人食同餐、宿同炕,工人睡下后,他替工人烧炉子,还给工人烤腿帮,烘鞋袜,工人们非常感动。

1963年后,张子良同志患脑血栓病,住进了医院,在他语言失灵时,还念念不忘带岭局的营林生产和管理情况。由于在“文革”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,张子良同志于1972年永远离开了我们。张子良同志告别了祖国和人民,他活在人世上,无求于这个世界,他离开这个世界,更不索取一点一滴,一颗赤子之心,纯如无瑕之至。一滴水,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;一颗心,可以表现出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,他一直热爱党的事业,党是他的灵魂,是他的意志,是他人生万里之行的引航灯,他用燃烧自己的生命之火,为万古千秋的青山,增添灼灼的光亮。

时至今日,当人们沿着祖国大地环行,无论是置身于大西北沙漠中排排的绿带,还是在东北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,都会自然联想到曾为绿化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张子良同志。此时,人们的心不由自主地飞上小兴安岭的峰巅,仰望林海、酒撒青山,祭奠这位东北林业的开拓者,优秀的共产党员。